close
颱風天放不放假?這幾天吵翻天。一個颱風過猶不及的放假決定,讓大家爭議的是,決策靠數據不對嗎?為什麼數據不準?領導人決策的依據應該是什麼?

知名作家、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者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,10年前出了《決斷2秒間》一書,這書前陣子10周年改版重出,一樣受到好評。用來思考決策問題,格外具有啟示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



書中一開始舉了一個例子,發生在1983年美國加州蓋提美術館的故事。當時館方打算收藏一尊大理石雕塑的少年立像,花1年半的時間研究,也用電子儀器驗出白雲質大理石上的方解石成分,證明它應該歷史久遠,於是館方花了近千萬買下了這尊少年立像。沒想到一展出後爭議四起,一位藝術史家覺得雕像的指甲刻的不太對;一位考古學家直覺的排斥,認為它太過新穎;一位生物學家說,馬鈴薯黴菌可以加速讓大理石產生方解石,它不見得是早老的依據;另一位收藏家發現,這雕像的收藏信年分不太對。沒想到經過1年半的研究、以數字做支撐的收藏決策,竟然破功。現在在加州蓋提美術館這件館藏的註記是:約西元前530年或當代贗品。

葛拉威爾說,決斷只在2秒間,第一眼的判斷,有時比客觀的數字更準,因為它的背後其實有長時間的累積,這種力量叫「薄片擷取」的直覺力,需要經年累月、因人而異的培養。

人的思考模式,其實分為兩大類,一種是極短時間內的直覺判斷,這涉及到比較原始的大腦區塊。另一種是長時間的理性思考,在大腦皮層。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就在於指出了,「短時間內做出的判斷,可能是經年累月累積的成果」。我們常以為要深思熟慮,才能抓到事物的核心要點。但有些事只要抓到要點,馬上就可以知道全局。書中舉了種族歧視、夫妻關係、急診診斷等例子,說明有時候更多的資訊,未必會帶來更正確的判斷。重點抓到,就可以了。作者也指出在草木皆兵的高犯罪率街區,警察為何會犯下錯誤,擊斃完全無辜的當地居民?主要是因為當時面對的是超短反應時間與無比的壓力。

關於颱風假該怎麼放?的確需要有更多的衡量指標,但再多的數據其實都是過去式,是代表數據產生時當下的現況,而颱風是個動態過程並不斷的在演變,過去的數字怎麼能代表未來?

領導者在做每一個決策的當下,本來就是孤獨與無助、甚至帶點賭注的,關鍵在於你長年經驗累積下,短時間內做出的判斷。它可能讓你成為偉大的領袖,也可能讓你變成鱉三。(作者為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)

(中國時報)

das2y4kent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